“對比中石油相似區塊,可以利用新型非放射性示蹤監測技術,精細地質描述,優化注水方式,突破灘壩砂難動用儲層開發工藝技術瓶頸。”近日,來自北京大學工學院的專家教授與江漢油田清河采油廠科研人員一道,圍繞建立區塊技術共享風險承包示范區進行合作交流。
清河油區位于東營凹陷的邊緣,歷經32年開發,穩產增效難度不斷加大,儲采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未動用儲量具有埋藏淺易出砂、層薄、油稠、中低滲等特點。”清河采油廠地質專家、動態分析高級專家張再昌介紹說,油品不占優,區域受限制,讓未動用儲量實現有效開發難上加難。
產量是采油廠生存發展的根基,讓未動用儲量“動”起來,是企業充實“米袋子”的緊迫要求。清河采油廠牢牢抓住增加SEC經濟可采儲量這個“牛鼻子”,以深化油藏認識、優化配套工藝為主線,開展油藏特征精細解剖、工藝針對性分析及優化改進,形成未動用儲量不同類型油藏有效動用技術對策。
深化地質認識,效益排序,優中選優
灘壩砂是清河油區的主要沉積類型。“壩砂呈土豆狀分布,如同千島湖。有的地方間隔兩三百米,地下儲油層厚度就從5米變成了1米。”張再昌說,由于儲層變化快,物性差,資料解釋難度大,如何對油藏精細描述一直困擾著他們。
摸清地下情況,才能真正找到油藏開發“甜點”。去年以來,科研人員加強鉆井、測井等資料分析研究,井震結合,建立不同測井相的地震波形特征,形成了以波形指示反演為手段的“灘中找壩”技術。并根據老井試油試采資料,精細刻畫各層圈閉形態及展布范圍,實現對砂體厚度的預測,優選儲層優勢發育區。
從巖性、開發方式、儲層物性等方面入手,科研人員將未動用儲量劃分為三大類,六個亞類。從儲量規模、品位、開采難度、技術適用性等4個主控因素入手,運用統計法類比分析,結合評價模型,以經濟效益指標為指引,進行區塊開發潛力梯隊篩選。
“評分大于60分、內部收益率在10%,可以直接產建動用;評分大于40分,內部收益率在8%以上,先評價再動用;評分小于40分,內部收益率在8%以下,技術攻關或暫緩實施。”地質研究所副所長黃中歌說,去年他們與勝利油田合作,深化灘壩砂地質認識,取得階段性成果。其中,面27-斜7評價井熱采后達到了商業開發要求,隨后論證新增產建井位2口。
加強聯合攻關,創新思路,對癥下藥
在沙子嶺區塊地下1250~1700米處,縱向分布著多段含油層。“千層餅”里找油難,開采更難。“由于層多、層薄,過去采取籠統壓裂的方式,層系間壓裂造縫長短不一,作用力不均衡,油井產能遞減快、累產低。”清河采油廠工藝所高級專家胡勇說。
解放思想,轉變思路,對癥下藥,“山窮水盡”就會迎來“柳暗花明”。在M14區塊,地層出細粉砂嚴重影響儲層改造效果。“直徑0.07~0.1毫米的細砂最難防。”胡勇說,采用傳統工藝能防住地層砂,但會出現防砂后液量下降的弊端,造成產能遞減快。去年以來,工藝人員借鑒勝利油田類似區塊成熟經驗開展工藝優化工作,變“防”為“疏”, 排砂與改造并重。面14區沙四段4砂組4口井采用新工藝,投產初期日產油7噸,目前平均單井日產油5.2噸。面27-X7井熱采下泵后,獲初期日產油10.5噸的好成績,成功打破了該區塊儲量長期無法有效動用的僵局。
突出示范引領,引智借腦,加快突破
在面138區塊,儲層更薄,原油更稠,科研人員與工程單位正在開展水力噴射徑向鉆井射孔試驗攻關。“采用新技術,鉆井、建井周期可以縮短3~4天,降低開發成本58萬元。”地質研究所靜態室主任李曉華介紹說。
在面120區塊,屬于特稠油,“冷采不出液,熱采無效益”成為開發難點,以“高分子降粘劑+電阻加熱降凝”為代表的攻關技術正在抓緊實施。
加快未動用儲量有效動用,落實產建有效接替陣地,依然有諸多難題待攻克。“我們今年創新技術管理方式,選取有代表性的區域,與江漢、勝利工程院、高校、工程服務單位合作攻關,打造采油工藝技術集成示范區,建立技術共享風險承包示范區,加快突破工藝技術瓶頸。”清河采油廠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國家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為契機,他們加大中低滲儲層改造、稠油開采增效等配套技術攻關力度,努力實現老油田硬穩定。